设为标签?方便下次阅读

首页> >

第二百九十七章 躬耕 (3 / 4)_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时候,文官们就有用武之地了,以最快的速度,按照最高的标准,布置祭坛,几乎是眨眼的功夫,空荡荡的祭上面,就摆满了香案烛蜡,三牲祭品,还有各种乱七八糟,韩瑞叫不上名字的东西,再三检查,觉得没有遗漏之后,那些礼官才退下,恭请李世民登台。

        折腾的功夫,城中乡里的百姓,也纷纷赶了过来,男女老少,纷纷扰扰,李世民示意,房玄龄吩咐下去,几个大臣亲自出马,踏出了警戒包围,来到百姓之中,左挑右选,找了十几个年纪较大的老人,亲切含笑,准备的带领他们觐见天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绝对是临时起意的举动,引得百姓群情鼎沸,那些老人更是激动得红光满面,问题在于,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皇帝,心情是什么模样,也可想而知,当场有几人惶恐不安,摇头拒绝,不敢前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愧是穿上深绯官袍的大臣,经验丰富,和颜悦色,好言劝说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天花乱坠,地涌金莲,连哄连骗,加上李世民的名声,也不是吹嘘出来的,百姓都视之为圣明天子,敬崇之心,多于畏惧之情,片刻之后,自然随行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祭坛旁边,几个大臣含笑退下,见到相貌各异,气质华贵的文武重臣,特别是一身龙袍的李世民,好友亲和的走来,十几个老人手足无措,慌里慌张,跪拜行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请位老丈,不必拘礼,快快起来。”李世民和声说道,轻快上前,伸手搀扶。

        幸好,唐代遵循的是周礼,君臣共同坐而议政,常以字亲近称呼臣下,关系不算苛刻,对待平民百姓,更是亲和著称,况且像李世民这种,经常将民如水,君如舟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的名言,挂在嘴边的皇帝,对待百姓,更是如春天般的温暖,无微不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诸位老丈,春耕伊始,乡里家中,是否有什么困难?”李世民温和笑道,言行举止,比起往日,和颜悦色数倍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番惶恐之后,老人们慢慢平复心情,毕竟住在皇城脚下,见识肯定远胜于穷乡僻壤的愚民百姓,也渐渐对答起来,所谓人老成精,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该委婉,模模糊糊,他们心里大概也有个谱,不会胡言乱语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也不尽是歌功颂德,毕竟近些年来,李世民励精图治,吏治比较清明,而且知道大乱之后,百姓不堪负重,实行的却是轻徭薄赋、休养生息的政策,说白了,就是不折腾,几年下来,百姓丰衣足食,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,肯定是修饰用词,但是民间确实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相对隋朝大业年间,杨广胡乱折腾,弄得天下乌烟瘴气,民不聊生的情况,现在李世民治下的贞观时代,称之为治世,也没有什么不妥,至少,在韩瑞看来,不管李世民自身的道德品行,有着什么样的缺陷,但是治国安邦的能力,应该不用质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
×

安卓APP测试上线!

一次下载,永不丢失